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一曲华电精神的赞歌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人坚教授离开我们已有三个月了。斯人已去,此情长存。这情是杨人坚教授对华电浓浓的眷恋之情,对华电师生无微不至关照的感激之情,也是华电师生对杨人坚教授深切的敬仰之情、怀念之情。华电师生用无私的大爱,杨人坚教授用一生的心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华电精神的赞歌。

耕耘华电 心系华电 一生节俭只为捐资助学

杨人坚教授,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5月任职于华北电力学院,开始了与华电的一生情缘。从1961年到1994年3月退休,在华电33年的工作时间里,杨人坚教授爱校如家,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自己所挚爱的教书育人事业当中,躬耕不辍。作为学校热工过程控制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每次上课前都一丝不苟、精心备课,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安排紧凑,授课逻辑思路清晰,让学生易于领悟掌握。正是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勤勉的治学态度,杨人坚教授能将自动化课程中烦扰复杂的理论公式以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将其用于实践环节。学生科研素养的培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是杨人坚教授注重的领域,现今,他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他能把每一堂枯燥的工科课程都上得那么精彩,实属不易,而且课程内容从不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都能在课堂中不失时机地呈现出来。”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侯国莲教授、张建华教授说,两人都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过杨人坚教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侯国莲、张建华都还清晰记得他上课时的那股认真劲,每次讲课时的那种陶醉感。杨人坚教授的敬业精神至今还感染着业已为人师的她们。

杨人坚教授治学严谨认真,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极为简单。奉行节俭至上的他认为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不必太在意数量与质量。2011年,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需要找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了,他仍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为了找到一家相对便宜的养老院,在刘克勤老师的陪伴下,杨人坚教授考察了多家养老院,最终选择了一家价位低廉、硬件条件一般、医疗保障欠缺、由街道主办的养老院。“并不是没有钱选择好的养老院,他完全有经济能力选择更优越、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杨老师只是舍不得花钱,他想把钱省下来,将来捐献给学校,能多捐一分是一分。”刘克勤回忆说。即便是住在这家便宜的养老院,杨人坚教授一开始还是挑了一个小单间,直到多年以后病情加重需要请护工的时候,才又换了一间稍微大一点的向阳的房子。

2013年,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常太华老师和离退休办公室的秦卓贤老师在探望杨人坚教授的时候发现其身体状况不是很理想。为了让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的杨人坚教授能够在环境更好、医疗保障更健全的环境下生活,秦卓贤考察并推荐了小汤山北京太阳城养老院。那里,能够为入住的老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但最终,杨人坚教授还是拒绝了。虽然当时押金都交了,可杨人坚教授想了想还是嫌贵,秦卓贤又费了很大周折将押金要回来。

尽管身处养老院,杨人坚教授仍时时刻刻心系工作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华电,那里有他终生挚爱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三尺讲台、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故友,最主要的,那里有他心心念念的华电学子,尽管老人当年的学生早已毕业,但只要是华电的学生,都是他的牵挂。为了尽最大能力帮助在校读书的贫困学生,2013年年初,杨人坚教授决定卖掉自己唯一的房产,“我自己一个人,住在养老院就很好,房子空着也是浪费,不如让它发挥作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杨人坚教授将这件事托付给了离退休办公室的田景祥老师,从2013年5月27号到 2014年3月19号,接近一年的时间,咨询中介、联系买家,看房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最后,才将房子卖到老人心中合理的价位。“他就是想把房子多卖一些钱,向学校多捐一点钱。”刘克勤说。

在华电工作的33年里,杨人坚教授辛勤耕耘,专注教学,一心扑在学生身上。退休之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成为他对华电学子的另一份牵挂。卖掉房子捐资助学,是老人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的最后一份力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许在校园里,这位身材消瘦、两鬓斑白的老人并不能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为学校的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也就是像老人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华电人,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默默无闻的奉献,传承着“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挺起学校发展的脊梁。

大爱无疆 生死相托 师生共谱华电精神赞歌

与杨人坚教授时刻心系学校一样,学校师生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已经退休多年的这位老教师。杨人坚教授退休后,学校离退休办公室、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老师与学生经常去探望老人。杨人坚教授无儿无女,有大事小情,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医院,都会打电话告知学校离退休办公室的秦卓贤。杨人坚教授的学生虞茂盛,每年都会四五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老人。

2013年4月,听闻杨人坚教授又一次患病的常太华对老人的状况非常担忧,秦卓贤、常太华和虞茂盛看望完杨人坚教授之后,意识到相较于物质层面的满足,此时的杨人坚教授更为需要精神的交流与心灵的慰藉,需要更为频繁的、亲人般的探望与关心。此后,常太华和刘吉臻教授的研究生开始定期探望老人,一般一两个星期就去一次,只要学生空闲了,都会去探望。

半年后,又有两支力量加入了探望老人的队伍,一支是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团总支实践团,一支是学校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至此,从2013年4月到2016年1月杨人坚教授离世,在近3年共计34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总会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去看望一次老人,寒暑假也不例外。

学校南门25路公交到13号线龙泽地铁站,坐到上地站换乘昌123路公交。这条单程一个小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乘车线路,将学校对杨人坚教授的关心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养老院,搭建起了华电年轻学子与杨人坚教授心灵相通的桥梁。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测控1203班学生吴佳丽曾是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2013年5月,大一下学期的吴佳丽在协会部长的带领下第一次看望杨人坚教授,此后,看望杨人坚教授成为吴佳丽在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去,吴佳丽都会带上校医院给老人开的补钙药。养老院条件一般,空调开启不便,怕老人夏日闷热,吴佳丽和同学们给杨人坚教授买了奥克斯空调通用的遥控器,老人很高兴,再去的时候告诉吴佳丽他们“蛮好用的”。“爷爷很和蔼,很怕麻烦别人,只要他觉得一件事有一点点麻烦,都不会轻易开口。每次我们去,他都会问会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吴佳丽说。同是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1401班的周上人第一次去探望杨人坚教授也是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那天,沐浴于阳光下的杨人坚教授与他们聊了很多关于学校的事情。临走时,看到杨人坚教授那单薄的背影,周上人觉得很心酸,以后的日子里,她几乎每周都过来看望老人,每次来,周上人都会带上老人爱吃的大枣和虾条。周上人和同学们教会了老人如何操作学校为其配备的智能手机,老人不仅学会了打电话、发短信,还学会了用手机看新闻、甚至网购。“之前我是老师,教别人,现在你们成了我的老师了。”杨人坚教授幽默地说。“爷爷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着信念,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还有对华电的热爱,是一笔灿烂的精神遗产,他将不断照耀我们前行的路。我们一定会以他为榜样,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来告慰爷爷。”周上人说。

杨人坚教授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明了世界的变化、跟随时代的发展,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健谈乐观。学生谈论的每个话题他几乎都能知晓、并且能和他们探讨下去。在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团总支实践部张晓玉看来,学校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家乡福建,这三个方面的话题是老人最关注的。他每次都会询问学校最近发生的事情、取得的进步,学院的发展以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进展,“爷爷告诉我们他是教自动化的,他会告诉我们自动化应该怎么学,应该学些什么知识,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张晓玉说。实践部每年招新的时候都会特别留意来自福建的新生,看到来自家乡的学生,杨人坚教授会特别高兴,会用晋安语和学生聊一会家乡,聊着聊着,眼眶就湿润了。在学生眼里,老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兴趣高雅。他把学生带去的盆栽照料得枝繁叶茂,“盆栽养的太大屋里都放不下了,爷爷又让我们搬回学校养。”有时,老人会给学生播放自己年轻时录制的贝多芬交响乐卡带听。有时,老人会安详地坐着倾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学校发生的变化。“房间不是很大,但是很整洁,冬日阳光很明媚,感觉很温暖,每次和爷爷谈话都很舒服,感觉很受益。”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团总支实践部的刘建兴回忆说。

恬静安详的日子本可以就这样继续下去,病魔却再次无情地向老人瘦弱的身体袭来。

2015年12月6日,杨人坚教授因心、肺、肾多脏器衰竭住进了309医院。住院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前来探望、照顾杨人坚教授。秦卓贤更是随叫随到,无论是更换治疗方案,还是例行检查,只要接到医生的通知,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尽管身受病情的折磨,病床上的杨人坚教授依然乐观豁达。“有一次去医院探望杨老师,他刚刚被抢救过来,清醒不久的杨老师当时还不能说话,他就眨着眼睛向我们打招呼。晚上我们回学校的时候,无法进食、插着胃管的杨老师用尽力气举起手向我们告别。”学校蓝之焰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测控1403班学生白杨回忆说。

2016年1月6日早上,秦卓贤、段泉圣在接到309医院下的病危通知后,带着学校学生会的两个学生郑郝、文卜,第一时间到达医院。四人穿着隔离服在重症监护室里看到了身上布满输液管道的老人,此时老人已经昏迷不醒。由于老人病情稳定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四人先回到了学校。

下午三点,在得知杨人坚教授病情加重后,四人再次赶赴医院。走廊长椅上,四人守护着和死神抗争的老人,可重症监护室外的他们什么也帮不了老人,只能隔着门窗默默地为老人祈福。担心年轻的学生心生畏惧,秦卓贤、段泉圣开始宽慰起他们,将老人当作亲人看待的郑郝、文卜,早已忘却了心中的不安与恐惧,虔诚地期盼老人能够熬过这一劫。

杨人坚教授还是没有从昏迷中醒来。晚上九点,杨人坚教授离开了人世,享年82岁。这位将一生心血奉献给华电的老人,尽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昏迷状态,但老人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亲人们的问候、关心与祝福。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并不孤寂。“老人走的很安详,没有痛苦。”医生说。

秦卓贤、段泉圣、郑郝、文卜,强忍着心中的悲痛,配合护士为杨人坚教授刮掉胡须、整理遗容、清洁身体,又为他穿上干净的寿衣。如同怀抱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四人小心翼翼地护送老人前往太平间,生怕将熟睡中的老人吵醒。走廊很窄、很长,墙壁斑驳的油漆,昏黄闪烁的灯光,屋外呼啸的北风,此时都变得柔和细腻起来,它们和四人一起,在为老人送行。

1月10号,秦卓贤、虞茂盛、郑郝、文卜一起护送老人来到了昌平火葬场。老人一生节俭,两个手提箱就装下了老人所有的遗物。当工作人员告知四人让家属站成一排时,秦卓贤说:“老人没有子女,我们是老人的学生,我们就是他的亲属。”之后,虞茂盛捧着老人的骨灰,秦卓贤捧着老人的遗像,郑郝、文卜跟在后面,走过了整个仪式。按照老人的遗嘱,四人为老人办理了海葬手续,今年四五月间,老人将魂归大海。

杨人坚教授的晚年时光,因为学校的同事与学生,过得幸福安详。学校领导的关心,院系、职能部门的慰问,学生志愿者的探望,对杨人坚老人而言,都是温暖而不可或缺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以何种方式关心照顾过老人,大家都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华电人。华电人,让一生无儿无女的杨人坚老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学校给予的家的温暖。华电人,让老人远离了孤苦伶仃,远离了形影相吊。华电人,让老人安享晚年,生死相托。

感动华电  薪火相传 百万遗产设立助学基金

1月15日,在杨人坚教授去世的第十天,依据老人生前所立遗嘱,学校设立了杨人坚助学基金并举行了杨人坚助学基金捐赠仪式。杨人坚助学基金为设立在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薪火基金下的专项留本助学基金,老人的捐赠将作为本金永久留存,其年度所获收益将用于资助华北电力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其实早在2014年,杨人坚教授就曾向学校捐赠过10万元,加上此次遗产的40%,老人仅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上,就捐赠了110万元。

捐赠仪式上,杨人坚教授生前设立的遗嘱得以宣读,这份监护人为秦卓贤,监督执行人为虞茂盛、常太华的遗嘱,设立于2014年9月16日。遗嘱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学校的一片眷恋感恩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杨人坚教授那颗无限赤诚之心。一生简朴的老人,将遗产的40%用以资助学校贫困学生,35%的款项用于为其曾经居住的马连洼敬老院的基本建设及工作人员奖励基金,10%的款项用于给学校离退休活动中心增补活动设施。

杨人坚教授捐赠百万遗产设立助学金的事迹在校园里迅速传递开来,岁末年初正在谋划与憧憬着新一年工作与学习的华电师生既为老人的离世悲痛不已,又为老人的善举所感动。杨人坚教授的大爱,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学校党委书记、学校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功对杨人坚教授的捐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杨人坚教授捐赠百万遗产设立助学基金,是其自身高尚道德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对华电精神的不可替代的诠释,将成为大学校园中薪火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杨人坚教授的高风亮节犹如黑夜里璀璨的明珠般光芒四射,这一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予以重视、予以珍藏、予以宣传、予以推广,使其成为永远激励华电人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精神财富。

校长刘吉臻说,华电精神是一代代华电人在岁月里耕耘、在实践中奋斗、在岗位上进取,在无数日日夜夜的奉献中凝练形成的,这是我们必须传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杨人坚老人为华电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在学校同事和学生的关心与照顾下幸福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老人又用一生的积蓄回馈华电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校师生给予老人的大爱无疆,老人回馈学校捐赠遗产的善举,本身就是新时期华电人以自身行动对华电精神的完美诠释,是华电人对华电精神注入新生力量的具体体现,是一曲华电精神的赞歌。

杨人坚教授的学生段泉圣老师说,杨老师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一心一意教书育人,对学生充满了爱,在人生的晚年仍然心系学校,将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捐资助学,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老师的学生,我将会把老师这种心系学校、热爱教育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学校的建设和电力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威说,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求名利无私奉献地把学生教育好关心好,这些高尚的品质在杨老师身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把遗产捐赠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也是践行华电精神的最高层次。杨老师的感人事迹将会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学院的老师在本职工作上爱岗敬业,把学生教育好关心好,把华电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学生处副处长、资助中心主任卜春梅说,杨老师设立助学金无疑会对学校北京校部目前3698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经济上的直接帮助,同时,杨老师这种高尚的灵魂、人生的境界,也会感动所有受到资助的学生,这将是一种感恩的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向上向善追求更高理想的教育。

杨人坚教授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对知识的敬畏与严谨、对生活的质朴与乐观、对学校的忠诚与眷恋、对学生的热爱与奉献,都如同这三月的春风,环绕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人坚教授用一生的执着与奋斗,践行着、充实着华电精神。在杨人坚教授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华电师生悉心陪伴、不离不弃,给予了老人无私的关怀、细致的照顾、亲人般的安抚,这同样是全校师生践行责任理念,传承华电精神、发扬华电精神、续写华电精神的壮举,是一首华电精神的赞歌。“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无论是杨人坚教授的品质与善举,还是华电师生的大爱与担当,都将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新时期华电人在撰写华电精神进程中最为厚重的一笔。

杨人坚教授,生于1933年11月14日,福建福州人。1956年9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水电部技术改进局任技术员;1961年5月至1994年3月退休,先后在华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16年1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杨人坚教授生前设立遗嘱,将其身后遗产的40%捐赠给华北电力大学,设立“杨人坚助学基金”。